停車暫借問-台灣版.jpg 

 (圖上:台灣版的《停車暫借問》再版版本。誠品網絡書店有售。)

 

原本沒打算寫下感受,但這絕對是一本好書。愛書人,不容錯過。
 

昨天晚上,我第四次翻看鍾曉陽的《停車暫借問》。

 


你或許會問:鍾曉陽是誰人? 
 

鍾曉陽,在廣州出生。父親是印尼華僑,母親來自中國瀋陽。鍾曉陽的外祖母是滿洲旗人,由於家庭的背景,曉陽自小便對母系家族,以及其滿人歷史和文化有著濃濃的興趣。

鍾曉陽自小就讀於香港瑪利諾修院學校,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電影電視系。中、英文皆流利的她,曾經為王家衛的電影撰寫中、英文字幕。電影《2046》的字幕便是出自她的手筆。

首次出版《停車暫借問》初稿,時值1981年,那年鍾曉陽只得十八歲。不嗚則已,一嗚驚人。正如台灣文化界人士所說:


「鍾曉陽就是彗星,以及她母親口中的「隔路」,從來不肯規矩過上班生活,也沒有意思配合眾人的想像成為某一種容易辨識的作家,她只是偶然來到人間綻放光芒,然後就隱入她自己的橢圓形軌道。世人初次目睹她的奇觀是在一九八一年,一部全然沒有前兆來歷、彷彿突然從石頭裡迸出來的《停車暫借問》,惹得諸家評論既驚喜也驚疑。驚喜的是,天上掉下來妙年英才,十八歲就寫出了不可輕狎的世故和把握」(可參看台灣時代閱讀網

沈寂了十年的她[1],終於在去年七月於香港書展的「名作家講座系列」作第一次公開露面。愛鍾曉陽的人,完全沒有忘記她。出席講座當日,憑著「鍾曉陽」的名氣,吸引兩岸三地的文化界的朋友和支持者,會場爆滿。

去年六月,Pika第一次拾起《停車暫借問》這本小說為,是相隔二十五年後的再版。在九個月內,我翻看了《停車暫借問》足足有三次之多。這將會是第四次。 

節錄自在以上的台灣網站,有這本小說的簡介:

『《停車暫借問》出版於1981年,這部以中國東北為背景的長篇愛情小說,如今已成為現代小說經典。這本書讓當年剛18歲的鍾曉陽躋身才女作家之列,名揚港台。小說從四十年代寫到六十年代,從東北寫到香港,以三部曲〈妾住長城外〉、〈停車暫借問〉、〈卻遺枕函淚〉敘述了趙寧靜一生的愛情。

這部傳奇浪漫的小說當年一出,港台驚豔,都讚鍾曉陽是張愛玲的繼承者,評論家王德威更點出鍾曉陽是「今之古人」,用現代小說形式包裝中國古典詩詞情思,描繪流離的哀傷,宛如時代版紅樓夢。』


第一次看完這本小說時,只花了我六天時間。一邊細讀,一邊被故事中人趙寧靜的經歷留下同情的傷痛。但,更令我感到驚愕的是:鍾曉陽當時只有十八歲,有什麼推使她能夠完成如此叫人驚心、難以忘懷的愛情故事?愛她的歷史文字,更愛她字裡行間描繪流離的哀傷。

看完《停車暫借問》之後,翌日中午時分,馬上往公司附近的書店購買同本小說,打算與小姨分享。書店回覆是:在是短短一個星期內,全市被搶購一空,等了兩個星期後才有再版出場。據了解,鍾曉陽的母校為她預定了不少,以作當年中四同學的文學課外書。

除了小姨,Pika亦額外買了數本送給身邊三位惜書之友。最新修定的第二版,同時增添了兩萬字的作者自述的《盛世之痕》。其中,我個人比較喜愛細閱這篇兩萬字的文字-正因,鍾曉陽所闡述的是有關她的外祖母-世襲滿洲正黃旗留佳氏-自身的故事,以及東北母家家道中落的經過。

在加拿大長大的我,雖則我在大學亦拿到了西方歷史學士學位,但其實我一直沒有機會學習中國歷史。讀至鍾曉陽以細膩的文字,附以中國近代的歷史為背景,將外祖母不屈不悲的一生,一字一句以真實情況呈現讀者眼前。當我之後開始正式翻閱《停車暫借問》主角人物趙寧靜的故事,彷彿真的有一個少婦在我身旁,向我訴說她的過去。

重看第四次,是因為難以忘記《停車暫借問》的人物故事,但更難忘記鍾曉陽的風采。

參考資料:

台灣時代閱讀網

博客來書法館

(圖下:我所擁有的香港版新修定本。香港商務書店、三聯書店均有售)

停車暫借問-香港版.jpg 

 


[1] 鍾曉陽在2008年再公開露面之前,整整有十年沒在香港、台灣兩地發表任何的作品。在封筆期間,那十年,除了為張叔平(王家衛電影的美術指導)出任資料搜集、編審和客串作大學講師之外,她完全沒有再拾筆寫作。最近三年,她亦出任翻譯,以及於香港浸會大學出任兼職編劇導師。 

背景音樂:Dark Chariot by Peer Rab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kamaym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