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豐臣公主》-電影評析(內附電影和原著小說介紹)
足足有一個月沒有為這所墨房灑墨了。終於,我回來了。
在此Pika先向大家說聲「抱歉」,只因之前的一篇文章也略略提到,一直處於工作和心理受壓邊緣的我終於在六月份做了一個重要的人生決定。
這個決定Pika獲得家庭內每一位成員的支持和最親密的朋友們所送上的祝福,我也欣然接受未來的新挑戰,好好生活,不要再被得不償失的工作生活影響整個人的生命-包括本人的健康和心靈。
***
是說,超過一個月沒有提筆,難免起筆時不知想跟大家分享什麼東東。思前想後,就在籌備本人下一個遠行的時間表之際,驀然想起電影《豐臣公主》~
電影《豐臣公主》原本在七月初在台灣上影,後來在不知明的原因下推遲一個月,直到八月初才正式上畫。哼,可惡。
在此Pika首先感激某位香港朋友的幫忙,終於讓我在最近幾天能夠先睹為快看到電影《豐臣公主》。ありがとう!好啦,勉強帶你去東京見識啦。(說笑)
***
未看電影之前,已經在日本不同的網站讀到當地朋友對電影的評論。最顯著的一點就是:千萬不要把電影版跟原著小說比較。
果然。嗯。
雖然跟原著小說有頗大出入,但並不代表這套電影不好看。假設純屬把電影當作單一作品而言,電影《豐臣公主》的確不錯。
單單在某一個星期六,我連續看了電影《豐臣公主》兩遍。Sorry, 首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岡田將生,而是喜愛歷史的我被電影中所呈現的大阪深深地吸引著。
(當然,岡田將生是第二個重要原因解說為什麼我會在短短一天之內看了兩次!是兩次!)
***
注意:以下介紹佈滿地雷。
在原著小說中,作者萬城目學透過細膩的組織,把小說內的幾個重要人物平均地在不同的章節中突出其角色的描寫。舉個例子,在小說內的會計調查院第六局副局長「松平元」雖則是重心人物,但作為他的兩位副手「旭.甘絲柏格」和「鳥居」在小說內擔當穿針引線角色,牽動故事發展之餘又做到介紹故事另一組的重心人物,即是大阪國總理「真田幸一」,以及他和大阪所有人民誓死都要保護的公主「橋場茶子」。
來到電影版的《豐臣公主》,由拉起序幕開始,重心人物就只落在由堤真一所飾演的松平元。站在他旁邊的「鳥居」(凌瀨遙飾演)頓時就變成介紹大阪地道美食的食客;另外,岡田將生也沒有太多機會突出小說內思想敏銳的「旭.甘絲柏格」。
說到這一點,本人帶著點點可惜。
為什麼呢?只因《豐臣公主》原著作者萬城目學先生,曾經在一篇訪問中也娓娓道出他對「旭.甘絲柏格」這個角色的偏愛。之前Pika在六月份的一篇分享文章也提到,小說中的「旭」正好代表真實戰國歷史中的悲劇人物,亦即是豐臣秀吉一位同母異父的妹妹「豐臣旭姬」。歷史上有這一段記載:為了平衡當時年輕又充滿政治野心的德川家康,豐臣秀吉在懷柔政策的大前題下,命令妹妹旭姬與她相愛的丈夫離婚,反而以四十四歲的高齡改嫁給德川家康。豐臣旭姬於是便成為穿梭於豐臣家(大阪派)和德川家(江戶派,即後來的東京)中間的核心人物。
我對這個角色亦有所偏愛,直接說明一點,其實對她存著憐愛。生長於四百年前的戰國女性,家族的權力遠超個人的幸福。豐臣旭姬清楚明白這一點,強硬地堅持自己一生的幸福只會令當時日漸衰弱的豐臣家加快被德川家康消除。是說,後來德川家康沒有履行對豐臣秀吉生前的承諾,十幾年之後更舉兵十五萬大軍攻擊大阪城,並且將豐臣秀吉引以為傲的「大阪築地」以炮火全然燒毀。作為現代的女性,換著你或我是當年豐臣旭姬,也許亦只能嗟嘆命運弄人。
在電影中的「旭.甘絲柏格」卻完全沒有任何情節呈現這方面複雜的個性。這一點本人也明白。誠言,正如文章較早前提到,電影的重心線落在松平元身上,因此「旭.甘絲柏格」和「鳥居」在電影中只能恰如其分地扮演配角。不過,有幸導演先生貫徹小說原著,由「旭」親自說出原因為何他要暗中把「大阪國OJO」這個神祕組織加入會計調查科項目之內。最後一節,也是交由旭親自向公主說「再見,公主。」
還得要說,堤真一的確是出色的演員。由經驗豐富的他出演會計調查科惡魔松平的角色實在是不二之選。佩服堤真一前輩的眼神交流、佩服他能夠透過臉部沈默不語的表情便做到他對一段未能釋懷的親情投射。
電影跟小說最大顯著不同的地方就是把「父子情」滲透在對白之內。
回想當初本人讀著《豐臣公主》的小說,不難發現萬城目學先生其實也將「父」「子」關係的描述滲入在字裡行間之內。但作為非大阪成長的讀者,基於小說述說大阪府的歷史和街道描述實在太多,難免令讀者們對於父子之間的感情描寫並沒有太多留神,也因此間接地忽略萬城目學的心思。
看過電影版之後,啊-原來由父親帶著兒子步入OJO長廊的一節是如此感人。
正如電影中的大阪國總理真田幸一所說,當男孩子長大成人後,究竟他願意花上幾多時間與父親一對一坦誠相對?在大阪國,男人之間的傳統就是由年紀老邁,知道自己快死的父親帶著兒子一起步進OJO長廊,由父親向兒子親自口述大阪國的地下歷史。那僅有的一個小時的單獨相處就只屬於父子二人,父親的口述也只屬於他們二人之間的秘密。就在那短短一個小時在長廊的漫步,父和子的對話就會變成他們日後永恆的回憶。這個獨特的回憶就只屬於他們父子二人,沒有別人。
感激電影版的《豐臣公主》。若不是真田幸一對松平元這一段的解說,一向鍾愛歷史題材的我也會忽略了這個要點。難怪在六月份,《豐臣公主》的團隊刻意選擇在父親節當日舉行映畫會。
另說,現在當我再次翻閱《豐臣公主》的小說,驀然察覺電影版於這一節的描述,有關的情節編排和對白一直忠於萬城目學原本的文字。例如:當松平元打算要公開大阪國的秘密時,真田幸一的回應是,「要摧毀很容易,但是,一旦摧毀,說再也無法復原了」。又例如,當松平問及為什麼一眾兒子們會堅守這個四百年來的原則,真田幸一的回答是:「聽到父親的答案後,兒子就會了解眼前的父親做了什麼樣的覺悟,也會知道父親把餘生與未來都託付給了自己,那份沉重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以上電影中這兩段對白跟小說原著是一模一樣的。讚!
另一點令我感到窩心的是...
Pika曾經解說日本一個獨有的現象-「大阪派vs. 東京派」。在之前的文章灑墨以下一段說話:
「談到東京人與大阪人的不同,例子也多得猶如細沙。常常聽到的是『東京人瞧不起大阪人的粗魯、大阪人不喜歡東京人的虛偽』。
又有人說,
大阪人著重個人表現,東京人則看重團體精神;
大阪人看重實事求是,東京人著重名銜地位;
大阪人個性豁達、不拘小節,東京人卻是羞怯含蓄 。
最明顯的例子是:
在大阪這個商業味道濃厚的城市(有沒有想念「心齋橋」?),當地人實務實幹,大家都帶著行走江湖的性格,因此說話時比較急、比較粗、比較豪邁,也因比常常被自視過人的東京人瞧不起。」
當我在《豐臣公主》電影中看到一表斯文、來自東京的旭在電梯內嘗試跟副局長松平元談及當日的行程時,卻被一個又一個說話急速、開朗兼帶著大阪獨有「漫才」腔的歐巴桑打斷話題,來到這一節,我不禁會心微笑。哈!這個呢,很窩心。
至於電影的配樂也實屬出色。一邊廂聽著曲子,另一邊廂看到電影列出的台前幕後工作人員名單,不禁留意澎湃的曲子旋律配上Celtic Woman的女聲演出,無非是要表達豐臣秀吉一家的輝煌歷史。在此Pika給大家一個提示:一定要用心看電影登出工作人員和團體名單的最後一幕,就能夠體會導演在交代中心人物上的細膩。但是呢,為什麼主題曲安排由外國人演唱?我想,顯然目的是把電影作品賣埠海外吧。
最後,喜愛歷史題材的朋友們實在不容錯過《豐臣公主》這本小說。要進深明白大阪和日本關西一帶的歷史,不妨考慮抽時間細讀萬城目學另外兩本作品-《鴨川荷爾摩》和《鹿男》。
簡單而言,以下是本人對三套作品的印象。
《鴨川荷爾摩》屬於青澀的少年,令讀者們回到讀書時的菁蔥日子。青春是多麼好!
《鹿男》對於非日本本土作者,或者對日本歷史沒有太深入認識的讀者們也許會感到吃力,但故事中所介紹的奈良歷史卻是日本最起初的歷史演說,不妨一看。
《豐臣公主》是萬城目學最賣力的小說!作為大阪人的他顯然將最用心、最用力的功架放在這本作品之內。讀罷這本小說,一定會勾起你對豐臣秀吉的生平感到興趣。
最後,電影中的「旭.甘絲柏格」並沒有一頭撞上天花板。嗯、嗯。
送上由Celtic Woman所獻唱的電影主題曲,《Believe》。敬請留意最後一段的歌詞。當你看完電影和小說,就會感到歌詞的美麗。真的,很美。
Chloë |
Days and
years praying for our love, our future |
Lisa K |
Time went by, never changed and stayed inside us |
Lisa L |
So preciously, carrying all the love for you |
|
|
Chloë, Lisa K, Lisa L |
No one ever would say a word 'bout the story we love |
|
|
Máiréad |
fiddle bridge |
|
|
Chloë, Lisa K, Lisa L |
Time went by,
never changed and stayed inside us |
《全文完。未經同意,圖文請勿轉載》